致敬:那些生命尽头的无私馈赠-浙江省红十字会 必发365手机app_365365bet_比分365

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致敬:那些生命尽头的无私馈赠

        发布时间:2022-08-18发布者: 浏览量:

        在杭州,有这样几位老人,在生命之旅抵达终点时,他们选择用生命尽头的最后馈赠开启“新的旅程”。

        上城区这两位老人在同一所大学成为“大体老师”

        8月9日上午,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79岁宣耀南因病离世。遵照老人生前愿望,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,宣耀南的爱人沈女士及儿子郑重签下《遗体和角膜自愿捐献登记表》,志愿捐献老人的眼角膜和遗体。

        出生于1943年的宣耀南,曾效力八一田径队,后应征入伍,当兵12年。退役后在杭州照相机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。一生都在奉献的他,在生前就有捐献的意愿。

        如今老人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,他的遗体捐献给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用于科研与教学,眼角膜也将为他人带去光明。

        “我为父亲感到自豪,捐献角膜可以给他人带来光明,让他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看着这个深爱的世界。” 宣老先生的儿子沉重地说。

        近日,同住上城区的67岁王女士因病去世,她的家人强忍悲痛,将其遗体捐献给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,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。

        王女士的女儿说,母亲在弥留之际,一直在咨询器官(遗体、组织)捐献的事情,想身后捐献遗体为社会做一点贡献。但是当时家人以为她只是随便问问,所以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下来。但是知母莫若女,最终,女儿还是决定尊重母亲的意愿,捐献母亲遗体。

        临安区医护夫妻先后捐献遗体

        8月2日,84岁的应立尧老人离世,他的儿女遵照父亲的遗愿,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。值得一提的是,应立尧的老伴沈明在两年前去世也捐献了遗体。

        1961年12月,在昌北卫生所(现杭州市临安区第六人民医院)工作时,应立尧与妻子沈明结成伉俪。1984年,两人先后调动至昌化人民医院(现临安区第四人民医院)工作直至退休。

        从医50余年,应立尧见证了医学技术的进步。“我们的医学技术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。”应立尧在此前签下捐献书时曾表示,遗体解剖是提高医学技术的基础。他们夫妻俩都是医务工作者,深知遗体对于医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。“新时代也在号召培养更优秀的医务人员,我们希望今后的医学教育更好更强。”于是,两人在征求并得到儿女们的同意后,义无反顾签下了《遗体捐献志愿书》。

        “印象里,父母几乎以医院为家,一直在帮助别人,我们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。”老人的女儿说,她的舅舅、舅妈几年前也签了遗体捐献志愿书,这件事在他们家人看来已经很“平常”。虽然心里仍会难过,但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,医学发达后,受益的是子孙后代。  

       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       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