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:迟到近40年的亲情,在这一天相认-浙江省红十字会 必发365手机app_365365bet_比分365

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钱江晚报:迟到近40年的亲情,在这一天相认

        发布时间:2019-02-22发布者: 浏览量:

          

         

           

            在漫长的青春期里,她们都曾长久对着镜子不停问自己,我是谁?

         

        大年初十,24位身份特殊的姐妹们来到浦江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,她们被抱养到了河北、山东等地,这次来,是为了寻根,也是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浦江县城的龙峰广场上,台上的姐妹们和台下的乡亲们哭成一片,台下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挨个仔细看着24位姐妹的脸,广场另一边,DNA采样处同样人头攒动,在浦江县红十字会和浙江迪安司法鉴定中心的合作下,寻亲升级为高效率的DNA匹配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这个并不算温暖的早晨,浦江县第二届博爱寻亲会上的故事却足够温暖人心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昨天下午传来好消息,共有3对寻亲者DNA匹配成功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寻亲6年

         

        终见梦中亲人

         

        38岁、寻亲6年、志愿工作6年的陈小媛,终于见到了那个梦里模模糊糊出现过的人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我是养女”,7岁时,住在浦江后街的陈小媛知道了自己今生最大的秘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小学的一节活动课上,一位女生指着陈小媛大声叫道:“你是抱来的!”同学们哈哈大笑不断附和,像是终于公开了众所皆知的秘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她曾想过为什么爸妈比自己年长整整50岁,这一刻,答案一下子明了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陈小媛17岁时,养父去世了,为了让和养父一样的病人们少受痛苦,她在高考志愿里填上了医学专业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上大学之前,养母拉着陈小媛的手,把她抱养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你被放在后街的一家店门口。”养母说,“头上戴着的帽子是手工缝的,外面裹着大人穿的黑色棉袄,还有一个大红鹰香烟壳,上面用铅笔写着你的生辰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陈小媛在家里仔仔细细翻找过几遍,可这些物件没有一点踪影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做了母亲后

         

        埋怨的情绪瓦解了

         

        埋怨过亲生父母吗?怎么不埋怨,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压力,都处在“养女”这个字眼的阴影下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直到7年前的3月份,陈小媛的儿子出生了,当了妈的陈小媛意识到,舍弃子女是一件多么让人痛苦的事情,“他们肯定是有很大很大的无奈,他们心里一定也很难受。”那份积攒了30多年的埋怨,开始一点点瓦解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6年前,陈小媛加入了浦江县红十字会牵头组织的寻亲信息群,群里面大多是当年从浦江被抱养到河南、山东的姐妹们,作为群里少有的浦江人,陈小媛主动承担起了志愿者的工作,“我想我做志愿工作,当我亲生爸妈来找我的时候,总能多一些机会和他们碰面吧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2016年,浦江县红十字会开展了基因库采样活动,寻亲从模糊的点对点线索追查,变成了快速高效的DNA比对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每个月8日,浙江迪安司法鉴定中心都有工作人员在浦江进行采样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每次采样活动我都会在现场做志愿者,我看到很多寻亲父母拉着我的手,还没开口就在哭,哭到说不出话,我能感受到他们当时放弃我们,是真的不得已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通过基因匹配,群里的31位姐妹找到了亲生父母,陈小媛和大家分享了31次好消息,她也问了自己31次:“我的好消息什么时候会来呢?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睡不着的深夜,陈小媛会发这样的朋友圈:突然很想你们,不知道你们在哪里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直到2月14日上午10点,正穿着志愿工作者马甲的陈小媛被一双热情的手拍了拍肩膀,“你是陈小媛吧?你应该是我的妹妹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40岁的胡惠(化名)看到了广场上寻亲者的展板,黑色棉袄、大红鹰香烟壳,即便不需要DNA配对,这些细节足够她们相认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胡惠的身后,是75岁的母亲,她的眼睛和陈小媛长得很像,两只眼角挂了下来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你相信心灵感应吗?”陈小媛问钱江晚报记者,“之前也见过长得很像的寻亲父母,但是这一次见到老妈和二姐,我的心里就在说,就是她们了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母亲的眼光一会儿落在陈小媛身上,一会儿落在自己手上,“对不起你。”母亲开口道歉,“你爸爸走了好几年了,走之前还在说,没能见到你一面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陈小媛替母亲戴好羽绒服的帽子,女儿的仪态很自然地流露出来,“等活动再进行一会儿,我和会长请个假,我们好好聊聊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爸爸为女儿写了诗

         

        却再也送不到她手里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你好像啊。”浦江石台盘村80岁的张生根哭了,眼泪从满是沟壑的脸上往下淌,他拉着42岁的张丽霞的手不肯松开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张生根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姐弟们围着张丽霞,不断对比着彼此的五官,“肯定是你了,我们长得太像了,眼睛、鼻子、嘴巴都像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对不起啊,那时候实在养不起你了,我也找过你好几次,就是找不到啊。”张生根带着浓浓的浦江口音,眼泪都流到嘴角了,也舍不得松开手擦一擦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从河北邢台赶来的张丽霞听着半懂的话,只是傻傻地笑着,一个劲儿点着头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张丽霞出生一周的时候,张生根托人把她放在浦江县民政局的门口,“孩子妈妈连着一个星期睡不着觉,我也舍不得,偷偷找到民政局临时寄养的人家门口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那天是农历二月初八,张生根从窗户外看到女儿吃饱穿暖,稍稍松了口气,小学文化的他在纸上写了一句打油诗“二八(二月初八)静静(女儿很文静)从小久(浦江方言,意思是过得好),深山静林(老家的位置)何处有”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我想把纸条给女儿,以后相认的时候是个凭证。”

         

        可寄养人家看不惯张生根的做法,没让他进门,也没有收下纸条,再然后,女儿被送到了河北,再要找她就是大海捞针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“我的养父母对我比对亲生的姐姐还好。”张丽霞和同村的张群霞一直是最好的朋友,张群霞同样是从浦江被抱养的姑娘,这次,姐妹二人结伴来到浦江,“等你的匹配结果出来了,一定也会是好消息。”张丽霞抱了抱张群霞,安慰着有些失落的她。

       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       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